本文發表於2023年10月9日《中國人口報》理論版
文┃任遠
當前人口因素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受到較多關註。我國未來人口變動表現出一系列新趨勢,這些變化被稱為是人口發展的新常態🥦🧛🏼♂️。積極適應和應對我國的人口中長期變動,通過人口總量、結構🧖、空間分布和人口素質等相關事務的總體謀劃和綜合發展政策的實施,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有利於在人口變動過程中創造經濟發展“新的人口紅利”🪴,並支持國家未來的持續發展。
人口中長期變動的宏觀趨勢
從人口宏觀格局變化來看,2022年可作為一個分水嶺🧑🌾,未來將出現長期的人口負增長。人口負增長並非是突然出現的未預料的轉折🚻,其內生在人口隊列變動的基本規律中。人口負增長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人口低生育率。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人口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長期的低生育率使得人口增長慣性逐步減弱🤹♂️,並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在人口負增長慣性的影響下🏄🏿♀️,我國人口總量將出現長期下降。按照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的估計,我國人口到2050年將下降到13億左右,到2100年將下降到7.71億🙎♂️。長期性的人口負增長和低生育率構成未來人口趨勢的顯著特點🧑🏻🏭。
就人口結構變動的宏觀趨勢來說,比較突出的現象是我國正在經歷快速的人口老齡化。老齡化受到低生育率下少子化的影響,少年兒童人口比重預計到2050年將下降為11.45%,2100年下降為9.8%🦥;同時,由於人口預期壽命延長🤸🏻♀️,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將在2050年提高到30.09%🏆。1962年至1975年是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在這些年份的人在2022年至2035年將逐步進入老年,未來我國將經歷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
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會繼續下降🧘🏽♂️♑️。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15歲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84億,占總人口比重為69.03%;到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7億,占總人口比重為58.46%。勞動力資源數量減少近年來引起不少擔心🧕🏼,但是應該看到2022年至2040年我國仍然擁有9億左右的勞動力資源🔀,而且考慮到老年人口中有數量龐大、相對健康的低齡老年群體,我國人力資源總量仍然充裕🗽。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帶來老年撫養系數提高🤸🏼♀️👴。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比值為4.54∶1,到2050年這個比例預計將下降到1.94∶1,會給養老保障支持和公共財政帶來較大壓力🧱。
就人口空間變動的趨勢特點來說,經濟發展帶動人口遷移流動增長。流動人口繼續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西人東遷”的格局繼續維持👆🏻;同時“北人南遷”的趨勢在加強🍫,流動人口中“由北方到南方”的人比“由南方到北方”的人數量更多🧘,而且人口重心相對向南的趨勢在本世紀以來不斷加強。由於長期以來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長所內生的返鄉回流人口數量增長,以及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帶動回流遷移🫑🗳,我國中部省份的回流遷移人口數量在增長,且在中長期還將進一步增加💀。
2022年我國的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5%。進入城鎮化中後期,未來的城鎮化速度將會放緩🍘,但是城鎮化仍然是極其重要的經濟和人口趨勢。近十年來🫓,東部地區人口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放緩📆,中西部地區人口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更快;我國城鎮人口表現出明顯的向超大城市和大城市集中的特點,在三線和四線的中小城市人口總體上增長不快,甚至不少城市出現城市收縮;與此同時🚣🏻,若幹縣城和重點鎮的城鎮人口數量得到增長🕵🏿,這些縣城特別集中在東部沿海的人口密集地帶😤。隨著人口更主要是向特大城市遷移流動,我國城鎮體系出現了由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廣州和成都—重慶等超大特大城市作為支點的宏觀菱形結構🧚♀️。同時🐊,在若幹中心城市的帶動下☝🏻,我國城市體系表現出更加顯著的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空間形態🗳,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遊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這五大城市群👩🏻🏭,其發展相對成熟,容納了我國46.7%的城鎮人口,構成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區域。在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將繼續推進,城鎮化發展在不同地區表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在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城市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強化𓀄💃🏼,需要實施差別化的城鎮化發展策略→。
人口中長期變動帶來挑戰和機遇
人口中長期變動給國家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各種機會。例如,人口負增長實際上減少了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減少了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勞動力資源減少會帶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推動科技創新📙🧟♀️,帶動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應用🤹🏿,內生地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人口低生育率本身會使得對兒童和勞動者的投資增加,帶來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口預期壽命提高🆙,意味著人口健康水平提高,包括老年人口健康預期壽命的延長,這有助於支持實現生產性老齡化,還可能意味著人口老齡化並不必然是對養老和醫療系統的壓力增加🚴♀️。人口老齡化也會帶來老年消費的紅利,促進銀發經濟的發展。人口遷移流動有利於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空間配置優化🏟,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同時人口回流和返鄉的過程也具有促進就地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和城鄉整體發展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說,人口變動在表現出對中長期發展若幹不利影響的同時🈹,也會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這些機會有助於推動經濟的長期增長🔔。
而且,人口變動表現出對中長期發展的積極作用或者消極影響實際上是有條件的🧑🎤。同樣的人口狀況,在一定條件下是發展的劣勢😀,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又會變成優勢🤙🏽。例如,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人口總量快速增長,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對國家發展的突出挑戰🤧,但其與改革開放以後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和資本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結合起來🏄,形成了經濟增長的巨大優勢。經濟學家布魯姆用“人口紅利”來解釋戰後東亞國家的經濟奇跡,認為人口結構變動構成了一種“人口機會窗口”。這個看法也經常被用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
人口變動對經濟發展形成挑戰👨🦳✶,也為經濟長期發展創造出新的機會✌🏿,因此我們對我國人口宏觀變化不必抱著悲觀的態度。
呼喚戰略決策和發展政策的調整
由於人口中長期變動同時帶來挑戰和機遇🧑🏽🦱,因而需要創造條件促使人口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同時避免人口變動帶來消極影響。也就是說🛋,國家發展需要適應和應對人口宏觀變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加快構建相適應的人口發展戰略體系框架和發展政策,優化人口發展戰略並在國家中長期發展中逐步落實,創造“新的人口紅利”。
具體來說☝️,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低生育率社會下生育配套政策的調整完善。需要加強對生育的服務和支持,建設生育友好的社會。
其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政策。推動具有高生產性的老齡化發展🗺,實踐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完善社會保障和提高老齡社會的生活品質🧑🏽🚀,建設促進智能科技開發應用的智慧老齡社會形態👨🦱。
其三,實施適應大規模人口遷移流動和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政策。在人口大規模遷移流動過程中,消除阻礙勞動力資源空間配置的製度障礙,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和遷移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和市民化🫅🏻,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完善國內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同時,加強國際移民的管理服務及其製度建設。推動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為基礎、以城市群為依托的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縣域城鎮化發展🧓🏽,因地製宜製定城鎮化發展策略。
其四,完善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和發揮人力資本紅利的發展政策,包括實施教育強國戰略、健康中國戰略,以及加強人才建設和科技創新,使創新驅動的經濟社會發展得以實現等。
本文得到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E00026)及2023年意昂3体育咨政研究計劃的支持👫🏻。
作者系意昂3体育人口研究所教授
本文編輯:陳遠 hagener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