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意昂3周怡教授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終特刊:社會學”發表文章

發布時間:2019-12-31瀏覽次數:108

年終歲末之際,社政意昂3周怡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張卓君的文章《理論與經驗:中國文化社會學聚焦點》在《中國社會科學報》12月25日總第1844期“2019年終特刊:社會學”發表。

全文內容如下:

  自2017年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文化社會學研究發展迅速。以下僅就這一領域學術現狀,從理論和經驗兩個層面簡括近三年國內文化社會學研究的聚焦點🍱。

理論層面:“理論與現實結合”的觀念明顯融入其中

  但凡文化社會學取向的學者都對理論情有獨鐘。通過文獻搜索發現,對西方經典文化理論的研討🖐🏼、對本土“根”文化的思索依舊是左右文化社會學理論書寫的兩大主要路向;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與現實結合”的觀念已明顯融入其中🙅‍♂️。

1.對西方經典理論的再解讀,在宏觀層面主要集中在社會道德倫理🐫。一些學者曾分別將馬克思—恩格斯理論🏄🏻‍♂️、齊美爾思想同滕尼斯的共同體框架做比照,提出道德空間的建立有賴於政治經濟平等的社會基礎;社會倫理的核心正是構建這類政治秩序及其風尚,由此帶動了個體自身的倫理責任🧝🏼。以塗爾幹的《自殺論》為文本進行闡釋的學者會認為,塗爾幹將不同類型的自殺視為不同道德的極端表征,其目的是討論人在何種道德狀態下才能實現“自我保存”,以重建社會整合的道德秩序👆🏿。而在中觀層面學者們觸及過包括集體記憶、情感體製👇🏿、羞恥與自我、新藝術社會學與審美回歸等在內的詮釋社會生活意義的理論梳理和見解😔👨‍🦱。此外,也存在把西方理論與中國話語或現實進行對接的諸多努力🧘‍♂️。如通過梳理“敘事”特質及其理論意涵,提出“故事”與“講故事”兩種路徑,並對以敘事社會學“講述中國故事”進行了展望;通過梳理偏差研究,概括出技術難題、政治過程與文化結果三個視角,探究了中國“精準扶貧”的啟示;通過與西方發展型國家理論的對話,看到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在於社會文化主體性與國家主體性之間的合作🧞‍♂️。

2.本土“根”文化的理論研討大都圍繞傳統儒家文化和費孝通文化思想展開。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聚焦點在於中國獨特的關系倫理及其“家”文化。如針對中國這樣的“關系社會”,有學者嘗試從儒家行動倫理切入,認為中國人行動中內含的傳統儒家倫理是構成“關系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基礎📱。也有研究從喪服製度的變遷討論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對親尊人倫原理的支撐。“孝”道的家文化始終是中國文化研究的熱點🌥。有研究指出,由親子關系形成的不對等互報模式與情感角色化,在促發家族譜系、社會溫情化👮🏿‍♂️、關系網絡👉🏼、權威至上等方面起到社會整合的作用;“孝”文化所形成的社會特征是中國社會最穩定的傳統7️⃣💐。關於費孝通學術遺產的研究更多圍繞《江村經濟》提出的“鄉村建設”和“文化自覺”兩個理論概念👁‍🗨。有學者看到,雖然梁漱溟與費孝通對當時鄉村發展走向的判斷存在差異,一位提倡借鑒舊鄉約建立新禮俗去踐行鄉村振興;另一位倡導恢復鄉村工業去實現鄉土重建;但費老晚年卻在汲取梁漱溟思想中,將其鄉村建設的主張實現了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文化轉變🧑🏿‍🍼。“文化自覺”作為費老在《江村經濟》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有研究認為,它既是社會學方法論意義的一個提醒,表達從事研究時“進得來”“出得去”,賦予研究者在不同文化場景中具有相互切換之技能,也標示費老晚年學術思想的轉變👩‍🎤。即費老發現鄉村工業、民族邊區的發展都不只是經濟社會政策問題,也不只是社會結構問題,而是與其背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文化相關↕️。

經驗層面:開啟借用文化概念工具研究社會結構的路向

  近三年發表的實證經驗研究依據文化社會學涵蓋的兩類不同取向——對文化現象做社會學解釋和對社會結構現象做文化解釋——進行歸納,大致研究聚焦如下🌾。

1.對文化現象的社會學解釋關註了狹義和廣義上的兩種文化現象👨‍🎤。狹義的文化現象主要是指文化產品,如藝術品、電影、戲劇等,相關的研究主要關註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並探尋其背後的社會學邏輯。如有學者試圖通過對某電影廠藝術興衰史的研究,探討社會經濟結構與藝術生產間的關系,認為藝術市場中強有力的國家控製對藝術共同體的創作有促進作用👈。在個體藝術創作層面,對“打工詩人”的研究則發現,“打工詩歌”的創作是打工者借以適應社會用此建構主體性的有益活動📥。另有,對中產家庭藝術消費和子女教育消費背後的動機研究發現,藝術品消費正在“回歸審美”,以文化消費辨識階級地位的動機正在消減,但家庭對兒童教育消費的投入卻隱含了中產階級父母對其階級身份的焦慮。在廣義上,文化現象拓展到了生活方式,以及作為行為和信仰總和的文化層面上,相關的研究主要關註特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表征的產生原因。近年來對於公共空間所承載的百姓生活方式的研究頗多,如通過對廣場舞群體的研究,發現初老齡亞文化群體的生活方式中存在不同時代主文化因素的拼貼和同構👩‍🦯‍➡️。也有學者將目光對準了為人們提供特定生活方式的茶館以及社區文化空間,與西方“政治性”公共空間的概念不同,中國的茶館和社區主要提供了“消遣性”娛樂健身的生活方式。另外,對於政治信任🤽🏼‍♀️、宗教信仰等主觀文化觀念是如何產生和傳遞的,這些文化社會學中的經典議題,在2017—2019年間同樣也有不少研究面世。

2.對社會現象的文化解釋同樣存在兩種類型的研究:一種以作為社會共識思想、價值觀總和的文化去解釋社會現象,另一種是采用文化社會學的概念工具,如認同、文化資本、敘事、話語、符碼等來研究社會現象。由於在解釋效果上更為精細,後一種類型的研究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運用🎅🏿。許多學者傾向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與文化中尋找解釋中國現象的方式,借用傳統倫理、道德🫑、宗教對地方社會秩序進行研究尤其多,這些研究紛紛指向了廟宇對鄉村道德生活的重建作用、大乘教對山區文化的重塑,家族性和地方性倫理對中國鄉村減貧的促進等方面🧢。不僅在社會層面,文化對家庭層面行為也存在很強的解釋力,在父母贍養的問題上,有學者指出,傳統倫理中的孝文化正以“強調威權”和“強調親情”兩種面目出現在現代家庭中,並促進了子女對父母的經濟性和情感性支持🧑🏽‍🦰。儀式、意義符碼、敘事、文化資本等是受到頗多使用的理論工具🀄️。“儀式”通常被用以解釋社會秩序的產生,比如有研究指出傳統的誕生禮俗是實現家庭和社會對新生“人”的接納的途徑👩‍🚒。意義符碼多與政治運動研究相關,有研究發現,通過將農民觀念中“殺蟲害”等於“犯罪孽”改造成“勞動解放”等符碼意義的轉變,國家在少數民族中成功推行了農業技術變遷👨🏽‍🏭。敘事則較多出現在與歷史故事相關的分析中,有學者認為漢族和藏族故事中對於“文成公主”形象的敘事之差異暗含了對於漢族作為中國諸民族“榜樣”地位的挑戰。有關文化資本造成階層不平等的研究近三年屢屢面世,這些研究表明,包括方言能力🗻🧱、教養模式👈🏿✍️、受教育程度在內的文化資本,會通過對移民的創業行為👨‍🦯、教育機會獲得等方面的不平等作用,影響人們的精英地位獲得。

  總之,未來研究需要更多關註國內外最新文化理論的發展,關註能夠用文化概念工具去解釋社會結構現象的中國經驗研究,將文化的理解從僅重內在主觀思想和價值取向,轉為外顯客觀的行為象征表達方向,這樣有利於建構文化社會學的質性和量化之結合🐢。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