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本次推薦的是我院任遠教授發表在《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期的論文《低生育率社會的家庭製度建設》。
文章簡介
人類的生育決策和生育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製度的影響和製約👳。我國在完成人口轉變以後,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的社會。因此,對於生育問題和生育政策的討論需要轉到家庭政策的關節點上,重新思考家庭的功能、國家製度和家庭發展的關系,使國家和市場力量從侵入家庭、破壞家庭🖖🏽,轉向支持家庭、服務家庭,從而通過實施有效的家庭政策來加強對人類生育的支持🧅,從而實現與生育友好兼容的家庭製度建設↩️,這對實現人口發展的長期可持續性是極其重要的✩。
針對當前人類生育率變動表現出的低生育率現象,需要通過家庭製度的變革、通過建設有效的家庭製度來支持人類的生育🧢。家庭製度建設有兩個面向:一是增強家庭功能的家庭製度建設;二是減少家庭壓力的家庭製度建設🫄🏿。前者可以說是“再家庭化”🧒🏿;後者可以說是“去家庭化”。這些家庭製度建設包含了豐富多樣的政策工具🆗,從提高家庭收入、提供生育津貼,到增加女性的哺乳假、男性的陪產假,以及促進社會保障的完善、加強社會化的托育托幼製度等。
對生育政策的執行,應該重視有利於家庭友好的生育政策。也就是說,對家庭生育行為的幹預需要有利於婦女健康、有利於婦女發展和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對於家庭政策的執行🖍,則應該重視有助於生育友好的家庭政策。特別是在低生育率社會的背景下🧝🏻,應該更多地實施有利於支持和服務人類生育的家庭政策,通過家庭政策來支持人們的生育自主選擇,服務人們的生育行為,從而形成生育友好的環境🤷🏻♂️。
雖然應對低生育率社會的挑戰需要完善家庭製度的建設🧜♀️,但這並非意味著只要依靠家庭製度建設和家庭政策的改革,就能夠充分解決低生育率社會的問題。隨著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個人主義的不斷深化🥊,生育的意義在逐步弱化⏳。如果生育已不再是人們的期望,那麽無論怎麽改革家庭製度,生育率水平也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塑造生育的意義,是應對低生育率社會挑戰的根本問題🙇🏿♂️。但是🧗🏻👋🏽,首先仍然需要通過健全的家庭製度建設來支持和服務於人們的生育,增強人們生育決策的自由🤦🏽♀️。家庭製度的完善也並不單單是服務於人們的生育✌🏻,其根本目的仍在於提高家庭的福利和實現家庭的充分發展,並支持實現人們選擇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
原文信息
任遠:《低生育率社會的家庭製度建設》,《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期,第137-143頁。
作者簡介
任遠,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中國城市研究網絡(UCRN)管理委員會委員(2013-)🏆🏃♀️、中國社會學會移民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2017-)、中國人口學會人口資源環境專委會副理事長(2020-) 😝🤾🏿♂️、上海市人口與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
研究領域聚焦於人口變動和城鎮化相關聯的社會發展和政策研究🙄。研究成果獲得過包括國家人口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等多項省部級學術獎勵。